来源: 新闻晨报
截至昨日,证监会网站上已经发布了包括主板、创业板在内的298家拟上市公司预披露名单。在这份名单中,记者看到了“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”的名字,对于一位多年跑证券口的记者来说,“上影要上市”至少已经耳闻十多年了,此时总算尘埃落定,真为上影高兴。要知道,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几家电影公司之一,上影集团拥有完整的电影产业链,可是由于种种原因,这两年来国有电影企业风头不及一些已上市的民营电影公司。
酝酿已久,终于成行
最早听到“上影要上市”是在东方明珠上市之后,那时说上海有两家文化企业要上市,一家是东方网,一家就是上影,后来二级市场低迷,股民抵制新股情绪日甚,新股发行时续时断,市场又传出上影要单独上市有困难,可能会跟东方网打包一起IPO;又过了一段时间说,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,俗称大文广,要剥离上影集团。本来大文广存在的意义更大程度上被视为SMG、东方明珠、上影集团的控股公司而设立,实际上对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、人事任命并无绝对的话语权。自从今年黎瑞刚强势回归后,大小文广合并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,黎瑞刚一直主张由资本驱动转型升级。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,同一集团公司下具有同业竞争关系的子公司不得同时上市,而大文广旗下已经有东方明珠传媒上市公司的存在,不将上影集团剥离,它就无法单独上市,同时也只有这样SMG才可将旗下优质资产打包注入到东方明珠里。
应该说,上述发生在上海的文化产业的变化继去年10月上海滩两大报业集团实施资产合并后已经有了雏形,其时,上海滩正在酝酿新一轮的文化系统重大改革。此次改革涉及SMG、上影集团在内的上海整个广电系统,而百视通、东方明珠等上市公司都将面临重大重组预期。两条主线是:被俗称的大、小文广实施合并和上海电影集团从大文广分离出来,酝酿独立的IPO上市。
上市目的是为了更快地发展
资料显示,在2003年上影集团转企改革前,上影集团主营业务收入8.3亿元,利润总额209万元,至2011年,上影集团的主营收入已经达到20.1亿元,净利润达到1.94亿元。在8年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.42倍,净利润总额增长102倍。上影集团的业务布局规划,覆盖了从影视制作到市场营销、多媒体影视传播、技术支持到电影相关产业等各个链条中。公司早在多年前就开始谋划上市,2009开始做方案,直到2012年7月31日完成工商注册、成立股份公司后才正式开始走IPO流程。此前,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曾表示,上影集团上市有两种方案:一是把上影集团的四大产业链,制片、院线、传媒,再加上技术,共同组成上影股份公司,把庞大的不动产作为续存资产全部放在上影集团,最后由上影股份公司上市。二是把上影集团的院线、影院、发行等市场产业与资源全部集中在一起,组建股份公司上市。根据上影股份招股说明书看,现在预披露的正是第二种方案。
据了解,当初之所以选择第二种方案,主要还是为了能更快地登陆资本市场。上影集团共有2000多人,此时上市企业牵涉的员工有600多人,本次上市范围公司的员工基本都是从社会上配置的,从事的也是院线、影院、发行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工作,上市的资产清晰,盈利状况也很好,符合上市的要求。同时集团还有许多其它优质资产,这次并没有装入上市公司,主要是因为还没有整合完成。上影集团近年来的经济效益一直是比较好的,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也相当充沛,之所以选择上市,是符合国家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发展战略,借助资本市场的拉动效应,推进企业深化改革与发展。
老艺人也没有股权
文化单位上市,艺人持股是一大看点,华谊兄弟上市,造就了很多电影明星的亿万身家。这次上影上市,那些电影明星是不是也爆一次“炒米花”呢?
根据招股说明书,上影无人持有企业股权,也没有职工持股会持有股票。显然这里最大的区别是华谊兄弟属民企上市,而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属于国企改制,其实际控制人是上海国资委。上影集团是2004年完成整体转企改制,当时除保留一部分老艺术家的事业编制外,其他全部转成了企业。
联系地址:上海市徐汇区漕溪北路595号上影广场C座
邮*编码:200030
总机:021-33391000
传真:021-33391001
投资者热线:021-33391188
电子邮箱: sygf@sh-sfc.com